1. 第六屆VR大賽的參賽隊伍、作品都超過了往屆,請您簡單點評一下本屆VR盟主大賽的一些狀況?
林老師:第六屆VR大賽的參賽隊伍與作品的確都超過了往屆,整體的水平的確提高很多,但限于每一年就有一次的比賽,所以新的好的創作人才與作品是出現了,但去年有些優秀的創作人才與作品卻也暫時的消失了。
本次大賽,大陸學生的作品雖然還沒有臺灣學生作品成熟,但質量已大大提升尤其在美工與實做的部分,但不論作品如何,VR大賽已獲得兩岸更多人的重視與努力追求的目標。
這次唯一可惜的是大會未定義是否需為學生才能參與,因此有作品是指導老師以指導老師的名義參與詢答并親自上臺領獎,這樣的情形將對以學生為主的其它參賽隊伍造成不公平的立足點,這是唯一的遺憾!
2. 評委老師在評判本屆VR大賽作品的標準是什么?最看中的是作品的那一個特點?
林老師:本次個人是參與本屆VR大賽多元應用組的評審,主要評審的標準是依大會評分項目及五位評審的共識為基礎。評審的共識主要是以作品的完整度、創新性、實用性與團隊合作的創作過程為主。
尤其以完整度最為重視,這包含了腳本、分鏡、美工、使用友善度、主題定義及功能提供等,一個好的作品通常需經過詳細的規畫與不斷的反復琢磨,才能呈現與主題完全吻合的內容,這些是由作品中可以清楚呈現無法做假的,而且也會是最容易令人感動的地方。當然除了完整度外,讓人驚艷的創新性與不可挑剔的實用性也都是說服評審的主要特點。
3. 當你們看完大陸學生的作品以及臺灣學生的作品,兩邊的作品有什么差異性?
林老師:臺灣學生的作品與大陸學生的作品,其實差異性蠻大的,不過這些差異性亦蠻明顯是與生活文化與生長背景有關,其實跟教育的環境也有相當的影響。
臺灣學生的作品比較活潑、題材比較生活化、而獲得的資源比較多,而大陸學生的作品比較樣板但卻比較扎實、美工部分比較精細但卻缺乏了功能性。但不論臺灣學生的作品與大陸學生的作品質量都在持續的進步中,未來的成功將會屬于持續進步的人而不是海峽的哪一邊。
4. 作為高校的一名老師,您認為高校在3D/VR人才培養方面,還有那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?
林老師:3D/VR人才培養方面是需要環境、設備、師資與時間的,而且需要肯投入的同學才行。而全方位的3D/VR的軟硬件設備所費不貲,師資亦不易取得,制作時間更非幾日可成,學生來源不確定,能配合的就學期間亦有限,這些在在都會是長期3D/VR人才培養的隱憂。而建立共同研究社群、分享彼此的軟硬件與心得將會是一條值得努力的路。
5. 未來您希望您的學生參與更多類似這樣的比賽嗎?
林老師:這么好的活動,除了可以訓練學生的專題制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外,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臨場反應及應對,所以當然希望且鼓勵學生參與更多類似這樣的比賽。
6. 對于未來的參賽選手,站在老師的角度上能不能談一談您的建議?
林老師:在創作的過程應該充分的討論,應該注意主題明確性、制作深度與廣度、不應偏頗,例如說不應只注重美術忽略功能性或只注重特色忽略實用性等等。而在作品簡報時則應前后連貫、簡要但不失重點、要強調特性、簡報人員需全程參與創作熟悉系統等,當然有前輩的經驗更有加分的功效。 |